2016年4月1日 星期五

資金面三問:看美光合併華亞科案

2015年12月14日,美光(Micron)在台子公司─台灣美光半導體宣布:考量整合資源、提升營運效能,將以每股新台幣30元,收購華亞科100%已發行且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份,約當新台幣1,300億元,華亞科將從台灣證交所下市。

這次跳脫總經與產業分析,我們從資金三個面向的調度,分析1,300億台幣的動向,討論:這筆資金從哪裡來?資金會到哪去?以及對金融市場造成的漣漪?




第一問:這筆資金是從哪裡來?

要尋找答案,我們先將華亞科目前股權結構分為三部分:

  • 美光原始持有33%:此次收購不需要額外花錢。
  • 南亞科持有24.2%:鑒於此次目標是收購華亞科所有股權,美光需要出476億元跟南亞科購買股權,但南亞科也需出資315億元取得美光私募股,所以美光僅需出資185億元。
  • 其他投資人持有42.8%:這部分將由華亞科在台融資800億元,再向投資大眾買回股份。
嗯?有些人對最後一部分應該不解:華亞科不是要被併消失了嗎?為何可以再借錢呢?

這要從債權來解釋:
華亞科第四季財報在外負債225億,含流動負債123億、長期負債102億。根據企業併購原則,除非債權人反對此併購案並要求公司提前償還本金,否則此債權將由合併公司概括承受。
基於以上邏輯,包括在外負債225億即將新募集之800億債權,合併案生效後都將正式轉換成美光對於債權人的義務。

由於華亞科原有負債多是由大型銀行聯合放貸,並無發行在外流通之債權,因此多數債權人應不會要求華亞科提前償還。而新募集的800億元債權,可能因華亞科被併轉變成美光的債權人,因此募資對象將有可能是國外銀行機構。

注意到了嗎?只需要收購南亞科持股下,美光實際出資約185億台幣(約5.7億美元),不到原定價兩成的資金便將華亞科完全併購。好划算的一門生意!

第二問:這筆資金會到哪裡去?

拿到資金的股東,分別是南科與其他投資人。

南亞科在合併案宣布當日公告:併購後新增加的185億元現金,南亞科將用來取得美光未來世代奈米技術和產品授權的選擇權,來拓展消費型行動記憶體產品。所以這塊資金看起來最後會流回美光口袋。

華亞科剩餘股權結構方面(約42.8%股權,共計台幣800億元),根據公開資訊與華亞科自行揭露資料推估如下:

南電和南亞(台塑集團相關):約146億台幣,持股約7.5%
該筆資金屬於公司轉投資,所以理應會流回台塑集團內供集團未來產業布局或股利配發等用途,流入股市可能性並不大。

政府基金/國泰人壽:約45億台幣,持股約2.3%
政府基金與人壽自有資金的投資策略多為追求殖利率,並賺取每年應給付之資金(保險給付金或退休撫卹金)。在不清楚相關機構今年內部現金流規劃下,只能臆測此筆資金多數將流向台股的大型藍籌股。考量政府基金與人壽自有資金的操作策略通常為緩慢買到目標張數,因此較難推升股價明顯漲勢,卻預估仍將提供指數與市場部分買盤支撐力量。

境外共同基金:約97億台幣,持股5%
境外共同基金追求獲利,目標是擊敗基準指標(benchmark)的報酬率,因此主要持股多半會投資大型指數成分股;另外即使公開說明書未特別約束各國投資比例,可能還是有內控機制,不得偏離基準指標太多。

投信與其他投資機構:約29億台幣,持股1.5%
此類機構法人投資策略多追求波段、強勢股、題材股,資金的流動性較強、周轉率也較高。但因個別機構法人內部投資策略迥異,臆測此筆資金在基金持股比例與投資規範限制下,或將流竄於各種熱門股間,間接增加股市動能。

證券自營商:共58億台幣持股3%
證券自營商分兩種:一種類似投信機構,專門做裸部位投資(Naked Position);另一種則專門做個股期貨選擇權造市(Hedge Position)。若為前者,合併後資金將同投信機構般流竄於各種熱門股;若為後者,資金將繼續從事期貨選擇權市場造市,對於台股並沒有顯著的影響。此兩種交易部位的比例,需要更詳細查詢交易所的公開資料。

其他外資:約175億台幣,持股9%
其他外資如避險基金之操作多雷同國內投信機構,投資策略以追求波段、強勢股、題材股為主,甚至還可以多空操作並投資結構型商品等。投資地域也不會像境外共同基金受約束。但因無法逐一查明個別外資投資策略,臆測此筆資金若不匯出台灣,對股市動能仍有幫助。

國內外被動型基金:約29億台幣,持股1.5%
被動型基金如ETF,是透過投資某些特定指數的成分股來模擬指數的漲跌表現,操作上不會積極進行部位調整(如追逐強勢股),而是根據MSCI等指數編製機構定期發布的權重調整報告來控管部位,企圖追求、複製指數漲跌。因此,當指數成分股移除華亞科後,新增的指數成分股將成為被動型基金追買標的。

以元大投信發行的台灣50基金為例:截至2月底基金規模為827億台幣,華亞科佔比0.5%約4億台幣,一旦剔除華亞科,基金可能新納入一檔成分股或重新調整50檔的權重,使其他股票可能獲得約當4億的買盤進駐。

自然人與融資:約252億台幣,持股15%
自然人與融資部位是最難追蹤與分析的。根據交易所公布資料,合併案公告至今自然人與融資持股比重並沒有顯著變化,因此推估自然人無論主力或散戶,應該都在等合併案生效,以賺取合併案的無風險價差套利(美光收購價扣掉原本持有華亞科的成本)。若透過交易所公佈的各券商營業分點進出資料追蹤,或許能推估出背後是否有主力進出。

第三問:對金融市場造成的漣漪

從資金短中長期運用,上述資金釋放到市場...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?


政府基金/國泰人壽/境外共同基金:
長天期投資機構持有約台幣100多億,在不影響股價的前提下,將慢慢流入台股大型股。由於該資金不會創造太頻繁的進出量,因此可能僅創造一次性量能挹注。
判斷標的有很高機率是具備一定獲利能力的大型電子股,在不匯出台灣的前提下,此筆資金可能多數將流向台型藍籌股如:台積電、鴻海、聯發科等。

投信/其他外資/自然人與融資:
中短期屬性的投資人持有約台幣400多億,很可能流竄在波段股、強勢股、題材股間。操作頻繁需視個股波動性與投資人的傾向而定。以交易實務面考量,這400億不可能每天殺進殺出,但以台股進半個月來日均量僅800多億來看,該筆資金有助於明顯挹注台股量能。

被動型基金
相關指數剃除華亞科之後,依據各類指數編制條件候補上的公司們,將很可能在名單公佈前後(市場臆測名單與最終公佈名單),會有一波事件型買盤進駐,股價很可能因此有所拉抬,但僅只是一次性買盤,投資標的是一大看點。

文 / Collaborator(產經共學社)-K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