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

評《美好生活的風險智慧》:危險或冒險,你如何選?


  • 餐館在隨時會爆發的火山旁
  • 一天內指揮航管百班飛機起降
  • 離鄉背井獨身在國外打拼創業
  • 及時評估拆除隨時倒塌的危樓
  • 讓孩子在荒廢的空地盡情玩耍
  • 在肌肉極限邊緣追求舞蹈的美
  • 視線不清下依靠他人滑雪競賽
  • 離開先進國家到戰地醫療救援
翻開《美好人生的風險智慧》(Risk Wise)內封面,由上而下的可愛圖示,回扣這八個書中的生動實例,哪一個是你絕對不想嘗試的風險?

讓我們退後幾步思考先,你認為...「風險是什麼?」


9個角度看風險   跳脫財務領域思維

要解答這個問題,抽絲剝繭的答案出人意料。我的先入為主,起於這本書的合作單位─安聯環球投資(Allianz Global Investors)。一個保險起家的德國企業,一步步擴展成為全球性的資產管理公司,所及之處,應該脫離不了財務學的Alpha、Beta,又或者艱澀如CAPM(資本資產定價模型)之類的概念吧?

然而,作者Polly Morland另闢蹊徑,選了不同的風景,帶讀者重新領略「風險」的定義與意義。

製作紀錄片的經驗,讓Polly用生動畫面在九個故事間穿針引線:前一幕場景是維蘇威火山,下一幕故事開端,卻是倫敦人潮熱絡的日式料理店,門口懸掛的火山浮世繪;而當芭蕾舞伶同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一同結束舞步,下一個故事卻轉到紐約911事件,重現「黑天鵝」震懾所有人的姿態。

博學的Polly,也發揮作家的本能,巧妙引述哲學思想解釋不同世代對風險的定義,如盧克來修(Lucretius)的物性論(Swerve)、伏爾泰的《哲學辭典》(Dictionnaire Philosophique)、亞里斯多德的中庸之道(golden mean),或者尼采的樂觀人生。又或者旁徵博引,帶出「特定冒險領域」DOSPERT的五大風險,以及美國前國防部長Rumsfeldian的風險分類:已知的(known knowns)、已知不可知的(known unknowns),以及一無所知的(unknown unknowns)。

全書九個與風險相處的故事,看似邏輯紛亂,但其實可重新歸類為:測量風險、避開危險、勇於冒險,以及抉擇的兩難。

測量風險:笑臉與哭臉,機率不全然相同

關於「風險」(risk)的定義,風險統計學家用貝式定理(Bayes' theorem)的兩個圓界定了答案。白紙上,一個圓用「笑臉」標示好事,另一圓則用「哭臉」標示壞事。好事與壞事發生的機率不同:
  • 哭臉:是發生機率極低,但一旦遭遇將損害慘重的危險(hazard)
  • 笑臉:是數量龐大,但不嘗試無法清楚結局好壞的冒險(adventure)
在笑臉與哭臉之間,我們一方面要預測隨機性(randomness),降低危險造成的極端傷害;另一方面,我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,但如果大膽冒險,有時可能發生現在一無所知的好事。

哭臉與笑臉如何抉擇?對於重大災害帶來的危險,我們需要累積過往經驗,透過機率的計算來預防因應;至於不可知的未來,卻是大膽冒險與果決判斷。

重大自然危險:人會打折,但大自然不會

作為唯一的自然災害案例,即使每次爆發都死傷慘重,義大利維蘇威火山周圍的居民,無懼昔時龐貝城的末日隨時可能重現,淹沒村莊在火山碎屑流裡、遭遇高熱熔岩,或遇上大量有毒氣體而窒息,仍甘冒風險選擇世世代代群居於此,原因為何?

第一,心理學而論,人們判斷風險發生的機率,常來自記憶中的頻率多寡:愈常想到、機率愈高,這樣的思考慣性稱為「可得性捷思法」(availability heuristic)。自然災害如海嘯、地震和火山爆發因為發生頻率少、間隔長,人類即使經歷慘痛教訓,一代傳一代後多會鈍化對風險的警覺。忘性也好,僥倖也罷,人們往往傾向於用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:「自然災害很可怕,但我應該不會碰上。」

第二種解釋:當人類聚在一起,單獨恐懼成為集體恐懼,心態也往往比單獨一個人獨自承受來的樂天知命。

重大人為危險招喚所有魔鬼,一一宰殺

現代化與都市化的普及,讓自然災害風險已逐漸被人為災害風險替代。不過,人類畢竟不是無過錯(error)的機器,有些過失(aberration)即使發生機率很低,也絕不該冒險。此時,知識、經驗和決策將扮演關鍵的風險守門員。

紐約建管局的處長一年必須評估處理4,000到5,000件危樓,在現場計算建築的載重,並與時間賽跑、避開倒塌危險;倫敦希斯洛機場的航管員則透過與同事的密集合作、相互警告,及時針對飛機起落做出最佳決策。

書中兩個案例人物,職責範圍都不允許黑天鵝突然降臨,因此所有細節裡的魔鬼,都要一一召喚出來宰殺。對他們來說,一切的隨機無常,都需要一開始就問對問題,才能脈絡化理解或預測,找出不會對風險產生誤解的答案。

肉體上的冒險:少點思考,多點體驗

遊戲是冒險,讓兒童在威爾斯佈滿廢棄木材與鐵管的遊樂場玩樂,是放任的冒險。
運動是冒險,讓只能分辨色塊的半盲滑雪選手參加高山滑雪大賽,是瘋狂的冒險。

然而過度謹慎,試圖用秩序與規則控制遊戲與運動,卻是一種剝奪的風險:剝奪了嘗試,剝奪了失敗,剝奪了控制情緒的練習,剝奪了與朋友社交連結的時機,也剝奪了挑戰自我極限的機會。

遊戲被限制,沮喪將取而代之;若信任難建立,不願放手將導致軟弱無能。多點遊戲、多點運動、多點肉體上的冒險,不論心理上或肉體上,我們都會變成更好的人

精神上的冒險:不願冒險,就是風險

面對「死亡這個終極風險,不只讓人重新排列生命中的優先順序,珍惜現在,停止為他人而活。同時我們對未來的依戀,也會讓人想像什麼會往好的方向發展。 有時不冒險,就是一種冒險,因為遺憾沒有冒過險的最終感受,將如影隨形隨伺在旁。

芭蕾舞表演中,忍受肌肉到達極限,需要承受隨時失敗而失去平衡的風險。
身無分文、語言不通、毫無門路的異國創業過程,需要忍受不確定的風險。

對於失敗的恐懼,會讓人失去對自己的信心。因此,一個對的環境,應該鼓勵人嘗試新鮮事物、願意冒險挑戰人生,並且允許失敗的風險。「相信」會創造出事實。別恐懼人生,要相信人生值得一活,才能揮灑人生。

計算機之外:風險抉擇的兩難

計算風險時,人們腦中有「快思」與「慢想」兩大反應系統:
  • 面對危險,我們應該盡量慢想、避免快思─尋求數據來支撐合理結論,避免被情緒與直覺沖昏頭。
  • 面對冒險,我們有時候卻不妨增加快思、減少慢想,找出笑臉與哭臉縝密計算外的選擇。
然而,當人們熱切相信某件事比「自己」重要,此時風險的愛好,已經不只是冒險那麼簡單。壓軸故事中,在德國受教長大的小兒科護士,加入國際人道醫療救援組織,赴阿富汗治療孩童。鄰近戰火、謀亂與近在咫尺的爆炸,每天不僅救與不救是風險,連待在戰區就已具有相當危險性!


《美好人生的風險智慧》以戰地護士作為故事結尾,讓人重新省思:我們究竟如何應對「風險」,跟我們深信什麼?重視什麼?以及希望人生變成怎麼樣有關。風險並非只存在金融財務領域,透過Polly的眼與筆,我們終於體會:在過度小心與衝動魯莽之間,原來還有一條主動追求、掌握機會的道路,能夠與風險平衡相處。


文 / Collaborator-B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